close
近年來,隨著產業的升級,以及降低莘莘學子的升學壓力,推動了所謂的教改,廣設大學以及技術學院,讓想繼續升學的學子都能有學校可唸,這對許多國家的學子而言,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,但,這對我們而言,真的是一個好的教育方針嗎?

長期以來,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,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」的觀念根深蒂固,這與以往讀書人掌握了社會資源與經濟權力有很大的關係。現代的家長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唸書,以出人頭地,或是過更優渥的生活為人生目標,於是,教改提升勞工水準的初衷被扭曲,學生只希望拿到那張文憑,而部分的大專院校也樂得讓學生輕鬆的畢業,各取所須,何樂不為?

而雙方這樣的心態造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:台灣的勞力分佈呈現鐘型,傳統或基礎的產業找不到勞工,而高階的研發與設計人才又不足,絕大部分的勞工處於中階的能力,沒有辦法進入研發的核心,而要他們去接受傳統的作業員或加入生產線,他們寧願領低薪坐辦公桌,也不願意投入第一線的生產,在這樣的情況下,基礎勞力密集的產業就得引進更多的外勞,而高階的產業可能也需要到大陸或歐洲成立研發中心,使本地的勞工面臨外勞強大威脅,也是高階精密研發產業無法在國內留住人才,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。

回歸教育方面,在國內廣設大學的同時,師資與教育資源並沒有相對的提高,反而是更多的學校共同分增加不多的大餅,平均的資源不如以往。以師資而言,部分學校因留不住老師,只好採取一年一聘的講師取代專任教師,而這些講師也不像專任教師將教學作為職志,反而將教課當成兼差。此外,因為是講師,並不受研究升等的約束,與學生好聚好散,這樣我們要如何期待能提升教學品質呢?

再者,以高等教育的總經費來看,短短十年間,國內地大專院校有58所增加到148所,從一年39萬的畢業生增加到破百萬,大學率取率從35%放大到108%,但是教師的津貼並沒有明顯的增加,教師的員額也不足,於是大學教師的工作量超過世界其他各國,而政府對大學生經費的投注也從21萬下降到14.9萬元,這樣的數據甚至於低於中國大陸對每名大學生投注的15萬元…以上的數據還是以公立大學為主,私立大學的狀況更糟,因為經費的不足,私立大學只好以降低師資品質或結構、或講少設備的更新、亦或是提高學費來彌補。而學生為了負擔高額的學費,不得不犧牲課業,外出打工。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,我們又如何能期待學生素質的提升呢?

提升勞工的水準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,但政府應該更宏觀的調控教育與業界的動態,讓高等教育能訓練出一批能增加產業競爭力的高品質勞工,而不是培養出一群高品質但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畢業生,如此一來,不但能解決高學歷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,更能使產業界留在本土,促進產業升級,與國際競爭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dysp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